曾风靡京城的露天游泳场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北京 露天泳池 曾风靡京城的露天游泳场

曾风靡京城的露天游泳场

2024-07-14 14:11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  炎炎夏日,和亲朋好友一起到露天游泳场里扑腾、撒欢儿,曾经风靡了好多年,是很多“老北京”的美好记忆。时过境迁,随着现代化游泳馆、嬉水乐园的兴起,这传统的消夏方式还会回归吗?

  1.首个露天游泳场在什刹海

  新中国成立前,北京只有一个公共体育场——先农坛体育场,设备很简陋。当时号称二百万人口的“文化城”,人们要想找个公共场所打打球、跑跑步、游游泳,是非常难的。

  上世纪50年代,北京在进行市政建设的同时,全面治理内城水域。1951年6月,昔日一片荒凉、臭气熏人的什刹海,建成了设备较为先进的北京市人民游泳场,成为京城首个露天游泳场。

  人民游泳场每年从6月初起对外开放,8月底关闭,期间,每天开放三场,每场能容纳4000人。(1954年9月15日《北京日报》3版,《让青年们增强体质》)有“老北京”回忆,游泳场里人特别多,有在池中戏水的,有在岸边乘凉的,跟“煮饺子”似的。为避免拥挤、照顾团体起见,1953年,人民游泳场增开夜场,并实行周六、周日预售票制度。(1953年7月10日《北京日报》2版,《人民游泳场明日起增加夜场》)

  后来,人民游泳场不断升级改造,慢慢用作比赛场地。据本报1956年6月5日4版《什刹海游泳场昨天起开放》一文记载,继原有的跳水池、比赛池、浅水池和专供小孩用的“蘑菇池”外,当年游泳场增建了有联合器械、沙坑等设备的陆上准备活动区。日光浴场从方砖地改建为水泥地,增添了有关怎样练习游泳的挂图,以帮助初学游泳的人掌握技术。为了鼓励运动员提高技术水平,游泳场还设置了“光荣榜”,把打破北京市游泳纪录的优秀运动员的相片登上去。

  2.露天游泳成时尚

  参加游泳活动的人越来越多,仅1955年全市办理游泳体格检查证的就有20多万人,一个人民游泳场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。为此,北京市决定在南城陶然亭公园东门斜对面再修建一座游泳场——陶然亭游泳场。

  1957年夏季,比人民游泳场大三分之一的陶然亭游泳场正式开放,成为当时京城最大的游泳场地。(1957年5月23日《北京日报》4版,《就要开放的陶然亭游泳场》)1959年,我国第一部描写游泳运动员生活的影片《水上春秋》便是在这里开拍的。(1959年6月22日《北京日报》4版,《彩色故事片“水上春秋”开拍》)1957年,利用新挖的一段护城河河道建造的天然游泳场——西便门游泳场也正式开放。(1957年8月13日《北京日报》2版,《西便门游泳场开放》)

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本市不但把什刹海、龙潭湖、玉渊潭等天然水域整修成一批大型的天然水域游泳场,还修建了100多个人工游泳池。京密引水和东南郊排涝等水利工程的竣工,也为开展游泳活动提供了大量适合的水域。(1976年7月16日《北京日报》3版,《十年来本市群众性游泳活动蓬勃发展》)

  那时候,北京市民游泳热情相当高涨,游泳对人们而言不仅是一种技能,也是一种习惯,人们甚至把露天游泳当成一种时尚,风靡数十年。当然,这与1956年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后发出“应该到大江大海去锻炼”的呼吁不无关系。据本报1977年6月9日1版刊发的《本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》一文记录,全市每年夏季到公共游泳场参加游泳的群众达500多万人次。每年7月16日,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成为北京市游泳爱好者的盛大节日,每到这一天,全市总有几十万人参加纪念活动,几万人下水游泳。全市学会游泳的人也越来越多,仅西城区能游50米以上的人就占全区总人口的23%。

  3.建游泳场纳入“政府实事”

 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,本市游泳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。

  本报1987年7月31日1版报道《本市公共游泳场拥挤涨池》这样写道:数以万计的人涌向游泳场,一些场、池的负荷大大被超过,出现拥挤、涨池现象,使秩序难以维持。为此,市体委发出紧急通知,要求机关、厂矿、学校等单位的内部游泳场(池)如无特殊情况均向社会开放。

  当时北京市体委的消息:截至1994年,全市游泳场所共有189个。那时候北京有1200万人口,也就是说,每6.35万人只有一个游泳场所。可即便是这个数字仍有不少“水分”:其一,此统计并非严格限于游泳场(池),包括水上乐园等。其二,此中多数为机关、学校、部队的内部游泳池,不供开放;而对社会开放的游泳场所不足半数——全市只有60个左右。其三,在这宝贵的半数之中,还包括很多宾馆、饭店的游泳池。那里水面小、价格高,实非普通百姓消受得起的。(1995年6月23日《北京日报》5版,《北京盛夏游泳难》)

  在水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,要让宝贵的水资源更多地造福于京城百姓,市政府决定将露天游泳场的建设纳入京城水系治理工程,在京密引水渠及南护城河沿岸修建7处大的游泳场,以满足市民夏季游泳健身、爱水、戏水的需要。7处游泳场分别为:红山口游泳场、六郎庄游泳场、麦钟桥游泳场、双紫园游泳场、玉渊潭游泳场、陶然亭游泳场和龙潭西湖游泳场,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。(1999年9月2日《北京日报》5版,《7处天然游泳场将建》)此举后被纳入2000年政府为群众办的60件实事之一。

  2000年6月20日,本市4座大型露天游泳场同时开业,再加上两座后来陆续开业的游泳场,当年北京在京城水系边上率先开放6座露天游泳场,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,水面面积5万平方米,相当于50座比赛专用游泳池。(2000年6月24日《北京日报》1版,《京城水面吹来凉爽的风》)

  4.如何回归尚需探讨

  2010年夏天,54岁的陶然亭游泳场悄无声息地关闭,令不少南城市民黯然神伤,这座露天游泳场如同一座“老地标”,承载了他们太多美好的回忆。(2010年6月8日6版,《陶然亭游泳场要改建成专业馆》)

  据本报2010年8月23日3版《京城露天游泳场还能回归吗?》一文报道,2005年,本市进行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,全市露天游泳场共有72家,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,京城露天游泳场消失了数十家。当时,除大兴、通州、延庆等郊区以及清华大学等个别高校外,大多数露天游泳场均已关闭,一部分改造成了室内游泳馆。最令市民遗憾的是,四环以内的露天游泳场就只有青年湖公园、团结湖公园和朝阳公园等几家了。

  露天游泳场之所以越来越少,一方面是受制于北京水资源长期紧缺,另一方面则因为水质普遍达不到可以游泳的标准。此外,运营成本的上升也是一道坎儿。如此种种导致露天游泳场“辉煌不再”。

  露天游泳场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?北京市冬泳俱乐部相关负责人认为,游泳是市民一种简单的纳凉健身需求。水资源的用途多种多样,有饮用的,有造景的,也应该有供大众游泳的,应当整体考虑,合理综合利用。也有市政协委员认为,向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经济型游泳场所戏水纳凉,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并不矛盾。

  为尽量满足市民消夏纳凉的需求,市水务部门曾考虑与市体育局和公园管理部门协商,新开辟一些露天游泳场。但本市负责管理公园的部门不止一家,有的隶属市园林系统,有的由区政府管理,有的归属市公园管理中心,在公园水域开辟露天游泳场,需要协调的部门至少有三家。此外,露天游泳场建设经费由谁出、票价如何制定以及设施配套等问题,都需要进一步探讨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